期待《人民日报》改版带来示范效应
许多细心的网友近日发现,《人民日报》头版已悄然改版:自今年元旦以来,《人民日报》头版增加了批评报道和民生新闻比例,党和国家领导人报道比例则相应大幅减少。(01月18日南方都市报)。这是一个良好的变化,
许多细心的网友近日发现,《人民日报》头版已悄然改版:自今年元旦以来,《人民日报》头版增加了批评报道和民生新闻比例,党和国家领导人报道比例则相应大幅减少。(01月18日南方都市报)。这是一个良好的变化,这是一个喜人的现象。这让人有一种清风拂面的感觉。无论从新闻的本质上说,还是从社会的需要上说;也无论是从公众的期待上说,还是从中国的发展上说,媒体都应该是这样办,新闻都应该是这样报。
任何一个新闻人都知道:新闻报道的第一要义应该是报道有价值的新闻,什么是有价值的新闻?新闻学对新闻价值的定义是,“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在我们比较固定的认识中,它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但是,现实中,我们许多媒体报道新闻却是以领导的官职来确定新闻的价值,以职务的高低来决定报道的长短。因此,在很多媒体的版面上、荧屏里连篇累牍地都是官员的形象,展示的都是官员的活动。官员下乡调研,官员集中学习,官员参加庆典、官员慰问群众,等等。把官员的活动一报,新闻就结束了。群众的创造、群众的劳动、群众的疾苦、群众的诉求很少能够在媒体上得到反映。至于舆论监督、批评报道则更是难见踪影。有的地方媒体甚至出现了官员不在家,报道无新闻,官员换届,新闻停摆的局面。
这种身份决定新闻、官大就有价值的现象,群众十分反感。有人讽刺说“拍官员、写官员,新闻只有官员看”。话有些刺耳,但说的却是事实。但是,如果说这些都是媒体人心甘情愿做的,显然不符合事实。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对这种现象感触很深。几乎每天都为领导新闻的长短、多少、点名等伤脑筋。一把手的新闻怎样报?用什么样的角度?做什么样的题目?报道多长时间?要反复考虑、精心安排,否则就会有人“问责”。同为副职的消息,也千万不能大意,他们之间也有一个排名先后的问题,因此,谁的文字写多长,画面用多少也要反复推敲,认真对待。弄得不好,也会有人兴师问罪。一些记者、编辑整天都为这些事所困扰、所苦恼,哪里还谈得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去抓活鱼?去关注民生新闻?至于批评报道、舆论监督那更是不要靠近要远离。笔者总结舆论监督可以批评市民随地吐痰,可以监督百姓乱扔垃圾。但是,不能批评官员不作为、乱作为。甚至连报道一下某地小偷猖獗之类的新闻,都有官员不依不饶,说是影响了当地的形象,影响了当地综合治理的排名。笔者曾几次因为报道耕牛被盗、少年辍学、集资被骗、垃圾围城之类的新闻而被问罪。每一次被问罪时,笔者都想:我究竟做错了什么?难道报道一点事实,曝光一些问题,就是给地方抹黑?就是偏离了新闻工作的本质?难道只有跟在领导屁股后面跑?给领导做“起居注”才是新闻?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也理应是新闻报道的主角,是媒体关注的重点!那种以领导的官职确定新闻价值,以职务的高低决定报道的长短,既违反了新闻的本质,也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于政治生活、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毫无意义,自然也不受群众待见!
让人欣喜的是:从去年开始,人们明显地感觉到《人民日报》出现了一些新气象,对民生的关注多了,舆论监督多了,有内容、有分量、有温度、有人情味的评论多了,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今年元旦之后,这种变化更明显、更深刻。这让象笔者这样的基层媒体人都感到高兴,认为这才是回归到新闻的本质,这才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才符合人民的期待!这对中国新闻的改革、媒体的走向都将起到示范作用。因为,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有中国第一报之称。它的一举一动,在中国的新闻界有着“带头大哥”的效应。理更何况,《人民日报》的这种变化也是对去年12月中央政治局出台的“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笔者相信,《人民日报》的改版一定会带来示范效应!这股清风一定会在神州大地荡漾开来!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唱歌
下一篇:此生自信能知命,一炷清香一卷书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