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咖啡与吃大蒜

喝咖啡与吃大蒜

溷迹杂文2025-08-21 20:15:49
又到了年关的时候,这会是一年一度春晚筹备的重要时期。犹如过新年不放炮不吃饺子不穿新衣,就没有年味一样。大年三十晚上这场晚会成为中国人重要的娱乐项目,从过去的喜欢到如今的必不可少甚至是走过场也要看的生活
又到了年关的时候,这会是一年一度春晚筹备的重要时期。
犹如过新年不放炮不吃饺子不穿新衣,就没有年味一样。大年三十晚上这场晚会成为中国人重要的娱乐项目,从过去的喜欢到如今的必不可少甚至是走过场也要看的生活习惯。以庞大的观众收视率和忠诚度来说,春晚也算是电视史上的一个奇迹了。
能上春晚,就意味着成名。2008年的春晚让两个80后的毛头小伙子小沈阳和刘谦迅速窜红,这一年来大江南北的巡回演出,真让人领略了二三线城市的强大的市场购买力和青年人那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精力和不知疲倦为何物的好身板。
在大小明星削尖了脑袋都要挤进春晚露露脸,还真有不识时务非要驳春导的面子,跟春晚压倒多数的大潮流叫板的明星们。
先是相声界的黑马郭德刚,客气的婉拒了春晚的邀请。
今年又是海派清口创始人兼当家掌门人周立波先生,谢绝了春导两次盛情的相邀,一句:“喝咖啡的怎么能和吃大蒜的人在一起。”跟春晚彻底划清了界限。
人们没有看到历史上三顾茅庐的今日重演,恐怕周先生的话也够绝的。把早就隐藏的南北文化媒体之间矛盾挑明于天下,而人人捧之若鹜的春晚导演怎么也不会再拿热脸去对着周明星的冷屁股了。
南北文化的隔阂已经绵延了无数年,就对幽默的理解虽然同是炎黄子孙,因为地域文化和方言的差异,有着很多的不同和疏离。这可能让很多外国人难以理解,没办法家大业大面积大种类就多吗。
虽然说文化无国界,艺术到最高境界就是彼此相通,这种灵犀一点高山流水之事也流传了不少佳话。按说文化种类繁多,就该有更多沟通与交融,取长补短百花齐放的景象。但是文人相轻的毛病不仅仅在文字间,在文艺圈大概都是通病。
前不久再看藏宝节目《华豫之门》,两位白发苍苍的专家为了各自喜爱的陶瓷和绘画争论不休互相拆台,虽然是老头子之间的戏谑,但是拔高自家的身价,贬低对方的门类,这些事情在文化界也屡见不鲜。
北京娱乐圈和上海文化圈,向来是井水不犯河水,大家关起门来各搞各的,你不欣赏我,我也不欣赏你,反正都有自己的粉丝和忠实的观众。文化市场里都能获得个满堂彩和座无虚席,又何必跑到人家庙里自讨没趣呢。
周立波先生的咖啡大蒜论,只能说是对这种现象的最精彩的解释罢了。
能扬名立万而又不涉及原则动摇根本,谁会平白无故的拒绝呢。我想原因恐怕是南方清口到了北方舞台,在大导演大刀阔斧开膛破肚重新嫁接之后,呈现的无非是上海绿叶映北京红花,花美人更娇。
只是可怜那绿叶了,当惯了大腕还要回头跑龙套替别人做嫁衣。已经连演数十场场场爆满的周立波又怎么会屈尊作这样的事情呢?
周先生对吃大蒜的嗤之以鼻不仅仅是鸣自己的得不平,更是对北方文化以中央自居并贬低上海文化的一种发泄吧。
如果在北京搞一个周先生的专场,而且观众欢迎程度决不亚于上海,前提是北京人确实能听得懂上海话并深深理解上海话独特的幽默,估计不用导演请,周立波早就屁颠屁颠得跑过去了。但是这一切都要有这么一个前提。
今年的春晚依然要和吃大蒜的一起过,大蒜我一向都不反感,在医学上据说多吃可以抗癌。尤其是数九寒天,大雪纷飞,从冰冷的世界回到温暖的家里,妈妈端上一盘热腾腾的饺子,就着辛辣的大蒜,那暖意就从心坎里弥漫全身。
咖啡我也不排斥,虽然多喝睡不着,但是偶尔一个下午找个僻静的咖啡馆,听着舒缓的轻音乐,晒着微醺的阳光,眺望着热闹的都市,品着浓浓的咖啡香气,自然有一份清闲雅致在心头。
喜欢吃大蒜的人和喜欢喝咖啡的人,我更愿意看成是生活在不同城市里的两种生活状态,而不是什么阶级区别,文化高低的分岭。如果真是同坐一座速难从命,那不如保持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相互在各自的山头上对望彼此的风景,也是一种不错的境界。
还有这两年炒得沸沸扬扬的网络春晚,也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其实地方台,像河南的梨园春,湖南的春晚,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北京春晚分庭抗争。只是在气候上还远远不是对手,但是却提供了不一样的选择可能。
希望喝咖啡的吃大蒜的吃西餐牛排吃饺子面条,喝路易十六红酒啤酒老白干的,都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相互使绊,如果不服气得就学电影里梅兰芳与燕十三打擂,在舞台上PK他三个回合,让观众们过足了瘾,总比在口舌上卖弄些酸葡萄的味道和清高自诩要好看的多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