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愁,解不开的情结
许是人到中年,客居他乡,所以对于乡愁类的文字总有一份亲近感。人是一种感性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故乡,往往便多了一份怀念和向往。离开故乡二十几年了,故乡离我越来越远。多少回梦里惊醒,故乡的一山一水一
许是人到中年,客居他乡,所以对于乡愁类的文字总有一份亲近感。人是一种感性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故乡,往往便多了一份怀念和向往。离开故乡二十几年了,故乡离我越来越远。多少回梦里惊醒,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仿佛都近在眼前,却又遥遥不可触及,怅然若失。多少次回归故里,看着故乡渐老的容颜,听着那些隐藏于骨子里的乡音,内心便翻腾着,久久不能平息。
这就是乡愁,无可替代的乡愁。
我是在一次偶然中读到小人鱼在天堂的《曲尽肠已断,惊绝天净沙》这一组诗的。当时初读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诗歌里弥漫的乡愁气息不正是这么多年来我内心的真实写照吗?反复阅读,我希望我是可以走进作者文字中的,能够体会那种远隔天涯却又不能回归故乡的无奈与渴望。这就造成了我的心理负担,有一种不吐不足以卸重负的感觉,于是便有了下面我对这组诗歌的解剖以及真实的心理感慨。
整组诗歌没有密集的意象,也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一种平和细腻的叙述手法,切入作者内心的感受,寓情于景,把天涯之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尽情渲染。作者借助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九个单独的实物作为主意象,不断挖掘,既和原作意境相互关联,又独立成现代诗歌的章节。组诗中每一小节既可以单独完成一种情感上的抒发,又可以相互连贯形成一个整体,转换之间,丝毫不见雕琢的痕迹。诗歌在抒情上颇有古韵之风,读来意境悠远,回味无穷。
乡愁,自古以来就被文人墨客付诸了大量的笔墨,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这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沉淀,也是时代产物的一种必然。尤其是在古代,交通、通讯极不发达,一旦远离家乡,长路漫漫,何日是归期?于是,饱受离家之苦的文人们便只有借助手中的笔来尽情抒怀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了,从而才有今天那些流芳千古的诗句。比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比如纳兰性德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动荡不定,触景生情,郁郁寡欢而不得志,《天净沙·秋思》便是马致远在漂泊途中的作品之一。
就是当代,乡愁同样被诗人赋予了一种高度。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了,诗人将自己从小到大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渴望祖国统一的心声表达的淋漓尽致。又比如席慕容的《乡愁》: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等等,这些诗歌曾激励着一代代台湾人民渴望统一的决心,也让远离家乡的游子看到了希望。现代社会的高速运行,多少人常年奔波在外,故乡,从此成了风景。将心赋明月,悠悠思乡情。乡愁,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
◎枯藤
将自己长成一根鞭子也好
鞭打往事
鞭打雁鸣
鞭打体内渐渐凄紧的霜风
那么多的疼痛
在鞭声嘹亮中,渐次清醒
在冬天来临之前
进行一次反叛
它等这一天已经太久
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意即内在的心意,象指外在的物象,意是内心丰富的情感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实际是一个载体而作为意的寄托,彼此独立又互相关联。意象的运用因人、物、情、景的不同而不同,在诗歌的表现方式上,总的来说,营造意象的方法可以大致分为三种,即:赋、比、兴。其中的比,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比喻,或明喻、暗喻、借喻、或象征。
我们来看小人鱼的作品。《枯藤》,作者一开始便运用了借喻的手法,这一手法在诗歌中是很常见的。“将自己长成一根鞭子也好”这里有一个引申的含义,“自己”可以是作者本身,也可以是“枯藤”。把“自己”比作一根“鞭子”,可以鞭打往事、雁鸣、甚至是体内的霜风,然后在鞭声中“疼痛”渐次清醒,诗歌一下子就生动起来了,使读者眼前一亮。那么“疼痛”究竟是什么?是往事、雁鸣、霜风吗?诚然不是,作者并没有交代出来。“在冬天来临之前,进行一次反叛。”进行一场什么样的反叛?作者同样没有交代。也许没有交代比交代了更耐人寻味,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不同于散文和小说,把一件事物详详细细的叙述,生怕读者不明白,看不清楚。《枯藤》这首诗歌里没有一个字提到乡愁,我们却可以在那些隐含的意境里明显地感知作者归乡的渴望:让人回想的往事、秋天南飞的雁鸣、渐渐凄紧的霜风。这一系列的物象都只为了进行一次反叛,因为我们等待这一天已经太久了。
◎老树
树上是凌云壮志
树下是一地乡愁
绿荫之上,鸿鹄飞翔
老树还站在那儿
我已远离故乡
眼睛里珍藏着多少青枝翠叶
一声童谣
轻易便绊倒经年的宁静
树无声,闻鸟鸣
◎昏鸦
左翅是唐诗
右翅是宋词
活在一场与生俱来的夹缝中
左右为难
你必须躲避许多刀风剑雨
才可以继续诗意
咒语声鼓点一样越来越急
一直坚持一场真相的叙述
知音稀少,无人倾听
乡愁的人是脆弱的,也是最容易伤感的。睹物思人,闻声落泪,作者在捕捉素材和营造意境上很见功夫。在《老树》里:“眼睛里藏着多少青枝翠叶,一声童谣,轻易便绊倒经年的沉静。”诗歌追求的是一种简练、精确的叙述,然后在这些叙述里迸发出一种瞬间的美,从而与读者在视觉甚至是知觉中产生一种共鸣。远离故乡,鸿鹄的飞翔始终离不开曾经站立的树,一枚绿意,一声童谣,足可以勾起无限的乡思。“树无声,闻鸟鸣。”作者从静中勾画出动来,动静结合,就像一幅真实的画面铺展在我们面前:老树依然,旅人远走他乡,看绿叶招展,听鸟鸣啾秋,在童谣里忆往昔,怎不让人落泪?
同样,《昏鸦》这首也值得品味。“左翅是唐诗,右翅是宋词。”这里的“唐诗”和“宋词”我们可以看成是两个对立面,两种学说或认知,也可以想象成两个地方,故乡或他乡。“夹缝”“左右为难”“躲避”“继续诗意”这是一种生存状态,亦是作者依附于昏鸦之上的情感表达。作者从“咒语声”越来越急到坚持“真相”的叙述,再到“知音稀少,无人倾听”完成一次深刻的转折。乌鸦作为民间特殊的鸟类,常常被赋予为一种不祥之物的称号,人们以为乌鸦的叫唤会带走人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