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孔子说“仁”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者、智者与勇者,是做人多么美好的境界呀。具有仁德的人恬静而长寿,这难道不是我们人人追求的目标么?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者、智者与勇者,是做人多么美好的境界呀。具有仁德的人恬静而长寿,这难道不是我们人人追求的目标么?“仁”是孔子心目中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古代就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说法,可见“仁”是非常高尚的标准,为了实现“仁”,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一个人一生的努力和付出。
孔子曾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都符合于礼,就是仁。一旦大家都这样做,普天下就都归于仁了。对于仁的修养完全在自己,而不能靠别人。天下归仁,人人都有美好的仁德,也就能够达到天下“大同”了,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世界啊。孔子一生都在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努力,可以说是到处碰壁,命途多舛,因此孔子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
“仁”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孔子对于“仁”的重视和关注程度。因为总强调的,必定是比较重视的。
那么,关于“仁”,孔子都说了些什么呢?仁的重要性是什么呢?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缺乏了仁爱之心,礼仪对他不起作用个,音乐对他也不起作用。因此,“仁”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是做人的根基。
既然仁人是最美好的,那么,与“仁”相近,就是令人幸福和快乐的了。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地有仁德之风,才是美好的。若选择的住处没有仁德之风,怎么能说是聪明的呢?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凝聚朋友,凭借朋友来辅助自己培养仁德,互相提高。所以,仁德之人是相互提升,相得益彰的。因此,要接近仁德的人,远离不仁德的人。当初的“孟母三迁”,不就是怕孟子受不仁德的人影响而荒废了学业么?因为“里仁”才能“为美”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之谓也。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因此,结交具有仁德人,我们自己就会受益,反之则会受害。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孔子说:有道德的人必定有所著述,有著述的人却不一定有道德;仁德的人必定勇敢,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因此,一个人最根本的是要修仁德,只要仁德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可以不忧不惧,有勇有谋。若是一个人光有勇而没有仁,那么,他就容易犯上作乱。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孔子说,君子却有不仁的时候,会有的吧!但是,小人之辈而有仁德之风,却是不可能的。因此,不修仁德,是不能够成为真君子的。成为君子,或可一时糊涂犯个小错误,可是,若是不修仁德,是个唯利是图的小人,那么,就有可能祸国殃民了,古往今来的历史,不是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么?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期处于贫困之中,也不能长期处于安乐之中。具有仁德的人才能安于仁道,有智慧的人则能使仁发扬光大。所以,“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孔子在另一段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评论里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安于贫困,而小人一贫困就会犯上作乱,胡作非为了。而君子是具有仁德的人,小人则不具备仁德的品质。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矣”。孔子说,一个人只要立志修养仁德,就不会做坏事了。因此,“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若背离了仁德,又怎么能称仁德之君子呢?君子即使在吃一顿饭的功夫,也不会背离仁德,即使在仓促匆忙和颠沛流离中也一定按仁德去做,而不会“穷斯滥矣”,因此,修养仁德,就能成就一个高尚正直的人。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孔子说,遇到行仁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歉让。鼓励人们见义勇为,多行仁义,时刻为他人着想。
只要一个人具有仁德,那么他就是一个好人,一个值得让人尊敬的人。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言用佞?”有人说:冉雍仁德好,但是口才不好。孔子听了,说到:何必口才好?靠伶牙俐齿与人争辩,屡屡遭人憎恶。我不知道冉雍仁德修养怎么样,何必要口才好呢?孔子告诫人们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真正的君子不是夸夸其谈的人,而是靠好的品行和完美的行动让人尊敬和感动。这里其实讲的就是德与才的关系问题。一个人若是德才兼备,那当然是最好的。但是,求人才,首先要看其“德”,而后才是其“才”。因此,华为的人才理念是:“有德有才,大胆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一个人才能差一点不是大问题,才能是可以经过后天培养的,但是,若是一个人品德有问题,那么,这个人的本事越大,危害越大,因此,要限制使用,或者坚决不用。
修养仁德是需要有恒心的,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孔子非常喜欢颜回,给予了颜回很高的评价,颜回也被认为是七十二贤人当中,品德最好的人。孔子说颜回的心志长久不背离仁德,而其余的学生只是偶尔体现仁德罢了。
孔子教育别人要追求和实践仁德,他自己也是孜孜追求仁德的人。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说自己是,立志追求真理,固守道德底线,紧密亲近仁德,悠游于六艺当中。
人而之所以为人,是应该要求全面协调发展,齐头并进,尤其是“仁”,是一个人做人的基础,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
二〇一二年九月六日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