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士风采赵执信
据《莱芜县志》载:“赵执信,字秋谷,益都县人,康熙十八年进士,官赞善。罢职后,徜徉山林,尝寓邑东北境之田庄。著有红叶山楼诗集二卷。”余至好者,闲余收藏也。家居奉老及亲朋救急均需量力筹谋,虽收入尚可,却
据《莱芜县志》载:“赵执信,字秋谷,益都县人,康熙十八年进士,官赞善。罢职后,徜徉山林,尝寓邑东北境之田庄。著有红叶山楼诗集二卷。”余至好者,闲余收藏也。家居奉老及亲朋救急均需量力筹谋,虽收入尚可,却不善与“长袖善舞”及奢好“黄白”之名流交好,古闲钱不多。无奈书生本性,穷奔于各类旧书古玩市场,每每觅得喜爱之物如得挚友绝色,心情大畅也。偶得赵执信的部分文集及记载其生平的史志喜不自胜,迫不及待品读一番。既敬之名士风采,又为其经历坎坷所叹,故为此文。
赵执信,1662年出生于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即今淄博市博山区,出身于仕宦家庭。他的叔祖是当时诗坛名人,对他的影响很大。童年时,聪敏好学,酷好作文赋诗,九岁时所写作品已斐然可观。十七岁时,考中举人;十八岁,又考中进士并被选为翰林,二十三岁任山西乡试正考官,二十五岁升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还充任过明吏篡修官兼篡修清会典等。赵执信出生于中国历史上所谓康熙盛世期间(1662-1745年),与康熙也算同年。赵执信青壮年期在政坛取得上述成就除与其过人才华和家庭背景有较大关系外,与康熙盛世期间相对公正的官员选拔社会环境也不无关系吧。否则,按某某腐败官员的话总结:“是条龙你也得给我趴着。”赵执信应庆幸没有落到某个以“财”取材的官员手中矣。当为其浮一大白!
可惜的是,康熙年间皇后佟后病死,全国禁乐举哀,而赵执信却偏偏禁不住友人的邀请,观看了钱塘人洪升《长生殿》传奇演出。后被给事中黄仪告发。赵执信被罢职,从此绝断仕途浪迹江湖。其后漫长的五十年中,游历江南各省,饱览祖国锦绣河山,开阔了视野,积累了丰富的创作题材。从江南游历归来,长期寄迹今博山别墅红叶山村,平时躬耕田园,闲则沉迷山林,其从政坛归隐转入了进行丰富文学创作的黄金期。由其经历可见,官场政坛风云变幻,难乏小人,这是官场现实也是官场中人的生存所需。赵执信为了朋友之邀观看《长生殿》,忘了古人所说:“不可有害人之心,但更不可无防人之心”的告诫,在政坛官场上做了个性情中人可谓可叹可惜了。否则的话,按其才能未必不能在康熙王朝的政坛有更大的发挥和成就。所谓一饮一啄,必有其因。故性情中人,性情之命也!
赵执信青壮年之后的人生积累转化成了丰富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离开了政坛官场,其淋漓尽致地展露出真正的名士风采。
他不畏权贵,对当时的领袖诗坛的王士祯提出“神韵”的主张,大胆的发抒了“诗之中须有人在”,“诗之外尚有事在”,“文意义为主,以语言为役”的见解。他还认为:古代志书,考据浅尝辄止,每多失实之处。抨击了“信耳而不信目,信笔而不信足”的道听途说、主观臆断的文风。赵执信的诗歌理论可谓属于现实主义一路的,其理论可谓发人深省,不无助益。足见其作为名士风采的一面。
赵执信的《饴山诗集》中有多首诗歌作品流淌着其与人民群众长期经历田园躬耕后的亲身体验和共鸣。其作品如《大堤叹》描写了洪水淹没人民生命财产的悲惨情景;《两使君》记录了被弹劾去职的官员,不是贪官而是廉吏;《后纪蝗》描写了蝗虫吃尽农民辛勤耕种的庄稼等等。还有很多诗歌歌颂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真挚的爱国情操。其上述作品展现了爱国爱民的名士风采!
赵执信的一生,在政坛和文坛均作出了不斐的成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名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名士风采。
赵执信病故后安葬在博山区土门头庄西南山,地名天阶。因收藏和阅读而结识的朋友,你可允许我向在天阶的你遥遥敬献一束香火吗?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江月初照人
下一篇:那些年,墨绿色的青春岁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