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思乡情

父母的思乡情

五侯第散文2025-10-09 01:52:11
前些日子给天津表妹的QQ里发去了一些话语,一是我的年迈父母去哪儿给她们带去了一些麻烦,有点过意不去,二是对我父母的尽心照顾表示感谢!表妹很快就回话了,意思很客气也很真诚。其中有一句话大家听起来比较伤感
前些日子给天津表妹的QQ里发去了一些话语,一是我的年迈父母去哪儿给她们带去了一些麻烦,有点过意不去,二是对我父母的尽心照顾表示感谢!表妹很快就回话了,意思很客气也很真诚。其中有一句话大家听起来比较伤感,那就是我母亲说这是最后一次回老家看看了,以后想回老家年龄身体已经不允许了。看到这句话我比表妹更有着同样的感受。想着想着眼眶也慢慢湿润了。
我父母的老家在河北省的武术之乡沧州,快解放的时候父亲跟着资本家来到南京,后几年父亲把母亲从沧州接到南京。
我出生在南京,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父母说老家的事情。有一件事情每次母亲说起来总是那么的愧疚,眼泪也总是随着话语落下。
那是在我小的时候,家里很困难,家里六口人,父亲一个人工作,母亲打点零工,这些仅有的工资维持生活已经很难了,想要回老家去一趟那就更难了,一直到70年代初我大姐工作以后,母亲才回老家看看我的姥姥姥爷,母亲屈指一算整整十八个年头,回家的时候连一件象样的衣服都没有带给我姥姥,后来姥姥去世的时候母亲才回去送的。母亲现在说起来总是一万个不是,后悔万分!总是唠叨姥姥一天的福都没有享到啊!
到后来生活逐渐好起来了,母亲就把我们不穿的旧衣服洗干净保存起来,大人的小孩的都有,棉的单的齐全,到回老家的时候,再带点新的衣服一同带回去,给老家的亲人,每次都是大包小包好多个。随着改革开放到来,社会发展了,进步了,老家也走在了致富的前列。此时父母亲的年龄也大了,老人更加怀念着老家。九十年代以后回家的次数多了,带去的不是大包小包了,更多的是亲情。
今年春节的时候,父母亲和我们又谈起了想回自己的老家看看,同时和天津、黑龙江的姨娘说好一道回家,再聚首一次。在这写日志的时候,母亲已经在老家住上了一个月有余,天津的一大家子,表姐、表妹、表弟,还有老家的舅舅,弟妹忙活的不轻,我在这里谢谢我的亲戚们。其实父母亲也不止一次的在我们面前说过,这次回家是最后一次了,以后想去也不行了。老人这个话从南京说到天津,说到沧州,从表妹的QQ里又回到我的眼帘,我真的感到有太多的伤感。老人一生是那么的不容易!老爸八旬,老妈往八十跑,一生的磨难,一生的坎坷。
老人对他们的思乡情、老家情我们应该是能理解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想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正是我父母亲的回乡的真实写照。
好在,如今的生活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个大家庭和睦可亲,父母说起来这个大家庭总是乐呵呵的。几次电话打到舅舅家问候,那边的老人们总是笑声满堂。
父母的健康是我们儿女的福气。我想,现在只要父母一声召唤,《常回家看看》一定会唱得更嘹亮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