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障非障
文字是参禅悟道的障碍吗?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要讨论这个问题,我是无能为力的。最近拜读马辉和苗欣宇先生合著的《仓央嘉措诗传》,引发了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据《仓央嘉措诗传》介绍,围绕仓央嘉措的一首
文字是参禅悟道的障碍吗?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要讨论这个问题,我是无能为力的。最近拜读马辉和苗欣宇先生合著的《仓央嘉措诗传》,引发了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据《仓央嘉措诗传》介绍,围绕仓央嘉措的一首诗,居然有六种翻译的版本,至少有三种相互矛盾的解读。细细品读,或许你会发现文字的神秘之美,或许你会一笑置之,或许你会若有所悟。现在,我将仓央嘉措这首诗六种翻译的版本恭录如下,期盼能给你带来会心的一笑:
其一:
心头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
恰似东山山上月,轻轻走出最高峰。
其二:
从东边的山尖上,
白亮的月儿出来了。
“未生娘”的脸儿,
在心中已渐渐的显现。
其三:
在那东山顶上,
升起皎洁的月亮,
年轻姑娘的面容,
浮现在我的心上。
其四:
在那东山顶上,
升起皎洁月亮。
母亲般的情人脸庞,
浮现在我心上。
其五:
东山崔巍不可登,绝顶高天明月升。
红颜又惹相思苦,此心独忆是卿卿。
其六:
月光挺起胸脯,听到爱人的足声从微风中传来,
一簇一簇的露珠,回忆起爱人的灼热……
犹如蝴蝶,心儿抖动起闪亮的翅膀,保密啊!
东山的溪水,披散着她的玲珑,流淌着我的心事……
围绕这首诗,大致有三种解读。一是情诗。这不难理解,从上面的六种翻译版本都能读出一个情郎对心上人的爱恋和思念。而且,据史料记载,和硕特蒙古在西藏的政权首领拉藏给康熙皇帝的奏报中称仓央嘉措“耽于酒色,不守清规”。就是现在,也有人称仓央嘉措为藏传佛教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情歌上师,说他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二是政治诗。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了解一些当时的历史背景。仓央嘉措是藏传佛教史上的六世达赖喇嘛,自小由掌握西藏地方政权的第巴桑杰嘉措抚育和培养。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桑杰嘉措被杀,仓央嘉措被拘。持“政治诗”论的人认为,仓央嘉措怀念桑杰嘉措,但迫于当时的形势,只能如此隐晦的表达。第三种观点是佛法诗。佛教有一项基础的修持方法就是观想,具体做法是观想佛菩萨的样子,仿佛闭上眼睛也能看到,越来越清晰,最后,佛菩萨与自己的身体意念完全重合。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这首诗里,作者把佛比喻为情人,熟习佛教这种修持方法的人,就可以从诗中看出作者描绘了自己观想的过程,并说明了观想的方法。
这些翻译、理解是否符合仓央嘉措的原意呢?除了他本人,恐怕很难有人敢作回答。即便是他本人,在不同的情况下,答案或许也会不同,甚至可能不置可否,一笑了之。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还有一种说法,这首诗根本就不是仓央嘉措的作品,只是后人的附会之作。倘若真是这样,这些讨论的本身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据说电影《霸王别姬》片名翻译介绍到国外,如果将英语直译回中文,就是“再见吧,情人!”还有就是《白蛇传》里白素贞称呼许仙为“冤家”,如果翻译成外语,也有许多的难度,至少不能翻译成“仇人”之类的词语。若如是,怎样表达情人之间那种既爱且恨的情愫呢?
写这篇小文,我并不打算讨论翻译学和文字学,只是想将这些有趣的文字现象记录在这里,期待读者诸君就文前谈到的文字是否是参禅悟道的障碍这一问题有所思考。《金刚经》说:“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楞严经》说:“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惶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但愿诸君能会心一笑!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