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堆青冢
参观了孔子墓,我跟着人群往林外走,到了门口,心里感到很空。那孔尚任的墓地又在林子的哪个角落呢?那些导游怎么就没一个人介绍这座坟墓呢?生前贫困潦倒,难道他死后也仍旧那么落寞么?萍姐、小清几人见我一步几回
参观了孔子墓,我跟着人群往林外走,到了门口,心里感到很空。那孔尚任的墓地又在林子的哪个角落呢?那些导游怎么就没一个人介绍这座坟墓呢?生前贫困潦倒,难道他死后也仍旧那么落寞么?萍姐、小清几人见我一步几回头,看破了我的心思,刚好他们也想睹一睹孔林全貌,大家便叫上了环林游览车,继续游孔林。
环林游览车停了下来,前面的导游指着右边的一堆坟墓,说那就是孔尚任的墓。
顺眼望去,心里一阵凄然。这堆坟茔,在茫茫孔林,实在是再普通不过。墓前的石供案由两块普通的石板组成。一上一下放置着,下面一块厚长,左角残开了一条长缝。两块石板的后面,竖着一块长方形石碑,碑头上的花纹已经模糊不清,花纹下面的“大清”两字还清晰可见。“大清”下面有两竖排醒目的红字:奉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墓碑的后面,是青青的圆冢,再后面就是寂静的林子。
没有文豹、翁仲守护,没有于氏墓的华丽牌坊,更没有孔子墓的巍峨气派。在十孔林的十万坟海里,孔尚任之墓不过是小小的毫不起眼的一堆坟茔。不明真情的参观者,又怎能凭它推想出主人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生呢?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号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他酷爱文学、经精通音乐、擅长文物考古。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多次参加考试,只中了个秀才。
机会终于降到了他的头上,康熙皇帝要南巡祭孔。孔尚任以圣裔身份被推举为筵前讲经人员,他讲了《大学》,并受到康熙皇帝赏识。被康熙格提为国子监博士。“犬图报,期诸没齿”,孔尚任感恩流涕到京任职,终于由布衣化身为朝廷命官。
后来,他到淮扬治河。由于治河官员的争执,使孔尚任也无法在政务中有所作为。但他却充分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正是这看似闲散的三年,成就了《桃花扇》。《桃花扇》走红京城,人人争相手抄,大有洛阳纸贵之势,甚至惊动了圣上,康熙皇帝的向他索要书本。孔尚任当时刚刚由户部主事晋升为户部广东司员外郎,品级也提升到了从五品。对孔尚任来说,《桃花扇》创作的成功加上升迁之喜,可谓双喜临门,春风得意。然而,就在他万分欣喜地将书献给康熙不久后,他突然被以“耽于酒诗,废正务,宝泉局监铸不善”为由,不明不白地被罢了官。开始,他还以为是受奸人污陷,可怜兮兮呆在京城,盼康熙重新起用自己。“命薄忽遭文章憎,缄口金人受诽谤。”从他的这一行诗,我们可以看出,孔尚任终于知道正是《桃花扇》的文字之祸,导致了自己的命薄被黜。当时康熙皇帝,为尊重儒学而破格起用他,他却创作了题材如此敏感的作品来缅怀南明旧事,大抒兴亡之感,怎能不令皇帝恼怒呢?《桃花扇》的成功,曾一度使孔尚任成为达官贵人的座上贵客,如今被罢职回乡却落了这使他深感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在京做官期间,孔尚任就因收集古物而常常入不敷出,现在又没有了俸禄,滞留京城的他维持日常生活都成了难题。万般无奈的孔尚任只得离京返乡,回到故乡曲阜的孔尚任,又度过了十几年的清闲时光,生活依然清苦。康熙五十七年(1718),孔尚任终于在故乡曲阜抑郁而终,终年七十一岁。
知道桃花扇时,我还是个懵懂的女童。已上小学的哥哥姐姐拿着一本小人书爱不释手,还谈说不已,说那书如何如何好看。我吵着拿在手上翻,看到上面画着些古人物,印象最深的就是美人撕扇,听哥哥姐姐说撕扇的是位大美人儿,除此外就什么也不懂了。之后,家里堂屋的墙壁上贴上了桃花扇的画儿。
初中时,向语文老师打听过《桃花扇》的作者,老师回给我一张纸条:尚有前清孔尚任,轻挥玉笔描奇葩。
由此,我才知道世上曾有过孔尚任这人。真正走近孔尚任和《桃花扇》,是学《哀江南》一曲。曲词的哀婉、凄艳久久洇着我,难以忘怀,因而翻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知道他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时,更是深叹不已。
想不到的是,我竟然能有机会拜谒他,心中自是激动不已。虽然,青冢凄凄,破败落寞,陪伴他的只是一些青草紫花,但我以为,这恰到好处了。
2008年10月11日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