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线的古老情丝

针线的古老情丝

撷腰散文2025-08-29 22:43:44
倚墙坐床头,射灯柔和的黄光从头上泄下,照着手上的小背心。小背心是从新疆带回来的,由多块软软的薄羊皮组成。我正用勾针,细细地把连接它们的线挑开,计划拆成四大块。宁静的心,被一种柔情弥漫。阿妹给阿哥写封信
倚墙坐床头,射灯柔和的黄光从头上泄下,照着手上的小背心。小背心是从新疆带回来的,由多块软软的薄羊皮组成。我正用勾针,细细地把连接它们的线挑开,计划拆成四大块。
宁静的心,被一种柔情弥漫。
阿妹给阿哥写封信,不拿纸笔拿起针。针儿走来线儿跟,行行都是相思情。这是少女时期的一首电影插曲。在那个对神秘的爱情充满了想像与期待的年龄里,这首歌无数次在我心中唱响,如水般温婉轻柔的旋律,与刘三姐绣绣球时羞涩的表情一同,构筑少女的憧憬。
那个年代,不识字也用不着文字的少女们,用针线绵绵地表达心中无限的情思。那妹子以手工做衣的针线,与三姐将抛向阿牛的绣球同样,寓意深情,情爱深似海。
家家都有一个针线盒。当我离开母亲外出上学的时候,也学会了给自己备一个针线盒。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要缝补的衣服很少了,至多也是钉个扣子,还有缝被子。那四年,我经常充当男生的“被子还原”能手,破除他们“把自己缝在了里面”的笑话。
今天家用针线更少了,许多家务活实现了社会化。
柔情依旧,如水。那种坐下来握针揽线,线线相串翻新花样的心境却没有了,如同一张张发黄的照片,已经留存在历史的记忆里。
柔情依旧,如水。时代的飞进与社会的快捷,已经大变了人的性情与心态,年轻的蹦的去,唱歌去,呼三唤四郊游去;年长的坐在电视机前洒一地的是花生瓜子壳,何必再一针针缓慢而艰辛地缝与织,不如几百上千地买回来,“阿哥”一件我一件,还可收获一种购物的享受。
绣球泛滥了,不仅三姐的故乡有当年她抛绣球的阳朔大榕树下有,许多旅游景点都有这样的纪念品。东出一次西游一回,都可能带回一个机械产品绣球回来。再不是心中深情的倾泄,再无爱情信物的含义,有一天我随手扔了一个七彩的给顽皮狗狗,它们撕咬几下,也没了兴趣,过几天便进了垃圾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古代的油灯光晕小而暗,母亲凑近油灯飞针走线的画面,成为游子心中最温馨的记忆,成为一种牵盼与呼唤:父母在,不远游。非远游,早早归啊。
从前儿子从头到脚的毛线用品,从小帽子到小衣服裤子袜子鞋子都是我织或勾的,甚至我的衣服裤子改的;今天外面卖的形式多样色彩鲜艳更适合大小婴儿的特点。
咦,你竟嫌弃我给你做的裤子吗?多年前的一天,母亲用诧异的目光看着我,责备道。今天,是我不时“乖”地对母亲说,她的衣裤搭配不仅有考虑颜色、样式,还要考虑布料、风格、出席的场景,等等。母亲撇着嘴说:唉,年轻人啊--该是我给母亲买衣服的时候了;该我用电话替母亲分忧愁道宽慰,把不快忽略告诉她女儿有许多春风得意;离家远飞回家,从地球的另一半绕回来也只需要十几个小时便可出现在母亲面前……
针线的含义,远了,淡了。
把四大块羊皮两两相迭,用拆下的线边作绳,我做了两个护腰,给逸,也给我自己。逸总说腰凉,我是肚子怕凉。拦腰一系,细软的羊皮极贴身,想护哪护哪。
我收获一份古老的柔爱,与针线相缠的温馨。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