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边一张弓

水边一张弓

偎并散文2025-07-22 11:56:46
庙港有点意犹未尽。我们的下一步走到了开弦弓村。这里距离太湖只有三公里,与庙港比邻而居。村名叫开弦弓村,是因为从高空看下来,紧靠村子的小清河恰如一支箭,与如同拉开了弓的南村一起,形成了弓箭的奇特造型。开
庙港有点意犹未尽。我们的下一步走到了开弦弓村。这里距离太湖只有三公里,与庙港比邻而居。村名叫开弦弓村,是因为从高空看下来,紧靠村子的小清河恰如一支箭,与如同拉开了弓的南村一起,形成了弓箭的奇特造型。
开弦弓村学名叫江村。江村在全世界出名,是一九三六年的事情。与江村同时出名的,是一个叫做费孝通的学者。当年为了叙说的方便,开弦弓村这个江苏的小村子,被费孝通简称为江村。费孝通在英国伦敦的一篇博士论文,描述的就是江村。《江村经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缩影。这篇论文,是费孝通的成名作。从此以后的江村,引来了世界上各国学者关注的目光,江村的土地上,不但一次次印记着费孝通的足迹,还留下了众多中西方学者探索的脚步。
其实,开弦弓村的历史,追溯上去已经很久很久。唐代的诗人陆龟蒙的诗句“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描述的就是这一带先民的经济劳作和生活景象。这里虽然地处低洼,却不失是个鱼米之乡。所谓“湖中张网捕鱼,地上种桑养蚕,春天菜花澄黄,秋来稻谷沉甸”是这里生活的场景。没有灾荒的年代,好年成给予人们的是丰饶的生活。但是,费孝通的文章,让这个不为人知的小小村落,成了世界上的名村。它的发展轨迹,或许可以成为中国众多乡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说到江村,不能不提到费氏姐弟:费达生和费孝通。世人皆知费孝通,其实费达生对江村的影响更大。费达生是费孝通的姐姐,家中的老二。她是江村第一个接受丝蚕教育并一生尽心尽力将丝蚕推荐给江村的伟大人物。她创办了丝蚕学校,一直到四十岁才与志同道合的校长,七十岁的爱人结婚。因为费达生等人的努力,江村有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开弦弓丝厂。费达生不但推广改良蚕种和科学养蚕为中心的土丝改良运动,还成立了“吴江县震泽镇开弦弓村有限责任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这些早期先贤的工作没有白费。它让开弦弓村有了与众不同的高起点。
今天的开弦弓村,山清水秀,隐躲在美丽的水边。它不是旅游的热点,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女。早起较好的发展,让这里成了安居乐业的天堂。化纤纺织、羊毛衫编织和水产养殖等三大产业是这里的支柱性产业。江村拥有自己的幼儿园,自己的图书馆和自己的老年活动中心,集体的保洁队伍。怪不得我们走进去看到的,是整洁的村道,是家家户户门前没有垃圾的干净。更加与众不同的,是江村有自己的纪念馆。“中国江村园”,介绍了江村,还介绍了与江村有关的重要人物。全中国有多少村庄?能够拥有自己纪念馆的可能真的不多。到江村,风景以外的寻找,主要就是纪念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