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贤后长孙氏

一代贤后长孙氏

角巾散文2025-05-06 02:05:04
提起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圣明”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稍具历史常识的人都可谓“如雷贯耳”了。可是唐太宗有一个贤内助,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她就是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文德顺圣皇后,公元600年-636年)。长
提起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圣明”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稍具历史常识的人都可谓“如雷贯耳”了。可是唐太宗有一个贤内助,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她就是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文德顺圣皇后,公元600年-636年)。
长孙皇后十三岁就嫁给了唐太宗。当时身为秦王的李世民因东征西伐功勋卓著很有威望,遭到太子李建成的猜忌。太子想方设法百般陷害,想除掉李世民。身为皇家媳妇的长孙氏,对公公唐高祖李渊非常孝敬,并对他的嫔妃也很恭敬,不断上下打点、笼络,很得人心,使太子的阴谋始终没有得逞。
李世民登上皇位后,长孙皇后被册封为皇后。虽然贵为母仪天下的皇后,但她非常注意勤俭节约,无论是住的、用的、吃的,只享用分给自己的那一份,从不多拿多占。因此,唐太宗非常敬重她,常与她论及赏罚之事。她总是回答说:“我是一个妇道人家,怎么敢过问朝政之事。”有时唐太宗坚持要跟她讲,她就干脆不吱声,坚决表示不过问国家的政事。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是太宗的布衣之交,又是佐命大臣,太宗非常宠信他,打算委以重任,皇后却坚决反对,只要一有机会就劝谏太宗:“我既托身于皇宫,尊贵已极,实在不愿意让兄弟子侄都在朝中做官。”她还用汉高祖皇后吕雉、汉武帝皇后霍子夫之兄大将军霍光的事例来劝谏太宗,但太宗还是执意委任长孙无忌以高官,皇后只好暗地里叫自己的哥哥“逊职”,太宗无奈,只好改变初衷,授以较低的官职,皇后这才放下心来。
皇后的女儿长乐公主要出嫁,太宗打算送多于长公主(唐太宗姐)一倍的嫁妆,这事后被宰相魏徵劝阻。太宗将结果告诉皇后,皇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对魏徵倍加赞扬,称其是“正直社稷之臣”,还派人送五百匹布给魏徵,作为对他正直的奖励。
还有一次,太宗上完朝回来,怒气冲冲地说:“有机会我杀了这乡巴佬!”皇后问:“不知是哪个得罪了陛下?”太宗说:“除了魏徵还有谁?经常在朝廷之上与我争论,侮辱我,使我经常下不来台。”
皇后听完后,什么也没说,立即退出,穿好朝服站在大庭中。太宗见到她这付样子,吃惊地问:“皇后你这是干什么?”皇后回答说:“我听说皇帝圣明,他的大臣就忠正。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徵才敢有机会向陛下讲真话。我荣幸地做为后宫之首,哪有不向陛下恭贺的道理呢?”太宗听后很是惭愧。从此更加敬重皇后,对魏徵也是言听计从。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皇后病重,太子承乾来探视,想让父皇下令大赦天下囚徒,以求“福助”,让母后早日康复。可是皇后认为,大赦是国家大事,“岂能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坚决不同意。后来这事被左仆射(左宰相)房玄龄知道了,告诉了太宗及其他大臣,大家都非常感动,纷纷请求太宗下旨大赦天下,以求皇后康复。但由于皇后的一再坚持,此事只好作罢。
皇后在病危弥留之际,对太宗交代身后事时,一再叮嘱:“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长孙皇后因久病医治无效,逝世于立政殿,年仅三十六岁。皇后去世,太宗非常悲痛,他叹息说:“皇后经常在我身边规劝我,补正我的过失,以后不能再听到她善意的见解,是内失一良佐,因此太令人感到悲哀了!”
长孙皇后,作为一位一千三百多年前封建帝王的皇后,能有如此见识,实在难能可贵。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