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安在:关于对刘再复《双典批判》的批判

地狱安在:关于对刘再复《双典批判》的批判

延展杂文2025-10-17 22:14:38
对于中国人的人性之路而言,《红楼梦》可称为“天国之门”。什么是人性?人性是人对自身动物性的理性提升与诗性提升。人怎样从欲进入情又从情进入灵?《红楼梦》全作了回答。如果“天国”是指美好人性的终极归宿,那
对于中国人的人性之路而言,《红楼梦》可称为“天国之门”。什么是人性?人性是人对自身动物性的理性提升与诗性提升。人怎样从欲进入情又从情进入灵?《红楼梦》全作了回答。如果“天国”是指美好人性的终极归宿,那么《红楼梦》正是导引我们走向天国的“天国之门”。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都是把我们引向天国的诗意生命,即帮助我们走出争名夺利、尔虞我诈之地狱的诗意生命。而《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却是中国人的“地狱之门”。中国人如何走进你砍我杀、你死我活、布满心机权术的活地狱?中国人的人性如何变性、变态、变质?就通过这两部经典性小说。——摘自刘再复《双典批判》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天国和地狱,我想,刘再复先生为我们找到了很好的道路:《红楼梦》正是导引我们走向天国的“天国之门”,《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却是中国人的“地狱之门”。那么,在刘先生写下这个论断的时候,我不知道他为自己的未来归宿做好选择没有。不过从他厚此薄非的文字里,我们还是可以隐约地看出:刘先生一定是要去“天国”的了,“地狱”是不会下了!但是,“天国”安在?“地狱”安在?
与以上三部书齐名的还有一部《西游记》,在这部书里,吴承恩老先生为我们详细描述了“天国”、“地狱”以及“人间”的模样,并以唐玄奘为主线,叙述了他由一个凡人走入“天国”成为仙人的全部过程。从这部书里,我们会发现,人要去“天国”很难,要去“地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连接二者之间的,只有一个真实的“人间”。我们也可以假想一下,如果唐玄奘没有三个徒弟特别是孙悟空的保护,不要说九九八十一难,估计随便一个小坎儿,他也迈不过去。那么,《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所描写的世界又是如何呢?那个时侯的“人间”,可以说兵荒马乱,尤以三国时代为甚。由此,我觉得刘再复先生说“中国人的人性如何变性、变态、变质?就通过这两部经典性小说”,所定论的“地狱之门”,不像是通向地狱的门,而更像是走出地狱的门!因为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生存在“人间”的权利都没有,似乎与“地狱”无疑,漫谈什么“天国”,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翻一翻中国的历史,特别是清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间的近代史,中国人绝大多数时候是在受苦受难的——甚至由那句“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话而折射的状态,一切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就刘再复先生所说的“中国人如何走进你砍我杀、你死我活、布满心机权术的活地狱?中国人的人性如何变性、变态、变质?”,以及“什么是人性?人性是人对自身动物性的理性提升与诗性提升。人怎样从欲进入情又从情进入灵?《红楼梦》全作了回答。”这样的论断,如果刘再复先生真的能够活过“三国”、“水浒”和“红楼”所描写的三个阶段,我们也可以来个“哥德巴赫式”的猜想,人们只能自愿接受命运的安排,做亡国奴,做“汉奸”,似乎具有“人性”的某种“光辉”。因为当暴力的压迫到来之时,人们不可以“以暴制暴”,只能做“林黛玉式”的与命运的消极抵抗,这个世界将会如何随便由他去也!做一个任人宰割的羔羊也不错,“早死早轮回”,说不定因为不反抗而死后进入“天国”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了,坐等进入“天国”吧!
现在网络上“门”字满天飞,加上刘再复先生的“天国之门”和“地狱之门”,就更加丰富多彩了!毕竟,那些“门”只是一些单个的事例,而刘再复先生的“门”却是相当系统的“门”。但是古往今来,活在“地狱”的永远是那些穷苦人,而活在“天国”的却永远都是“富贵”之人。想必刘再复先生没有像“农民工”那样求爷爷告奶奶的的讨薪经历,当然更不会遭遇拆迁队强拆自己的房子,不会有他们痛苦的经历。当然,人性的光辉更不会被丝毫的发现。“奴化”这个词永远不会消失,如果也以“门”字戴个头,刘先生将是功德无限了。“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种社会的担当“勇气”和“义气”,我们就不再需要了吗?如果将来某一天真的再有外诲入侵,恐怕没有人再会举起旗子,挽救民族危亡了吧!由此想来,将人们进入天国和走入地狱的途径归结到几部书上,不仅有些牵强,而且似乎还有些耸人听闻。想必读过《红楼梦》的诸位又要暗自窃喜了,而那些读过《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人们,只能向隅而泣了。不过,刘先生似乎应该都熟读了以上书籍,岂不是“天国”、“地狱”都畅通无阻呢?在鲁迅的笔下,祥林嫂是最怕下地狱的了,以至于攒钱“捐门槛”,这样的事情实际上我们感觉都是既可悲悯又可笑的!
自去鳞爪的事情,历史的验证只能是愚蠢至极!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