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梧州日报

我与梧州日报

艳色杂文2025-11-04 04:56:18
当梧州日报还是四开小报的时候,我就认识了,那时候我看见上面登过梧州诗人张丽萍的小诗,就梦想着有那么一天自己的诗歌能够登上去。1989年,我的习作《外线工之歌》经过编辑改动后,在梧州日报副刊上露面了;那
当梧州日报还是四开小报的时候,我就认识了,那时候我看见上面登过梧州诗人张丽萍的小诗,就梦想着有那么一天自己的诗歌能够登上去。1989年,我的习作《外线工之歌》经过编辑改动后,在梧州日报副刊上露面了;那张报纸是我岑溪电力公司外线班班长老胡同志用满是汗水的手拿来的,当时的工地现场沸腾了。
自从我的习作在梧州日报发表,我开始了更勤奋的笔耕。我开始认真阅读副刊上的一些文章,特别是一些文学的指导性文章,受益匪浅。1994年,我在岑溪报社当编辑、记者,也曾编过副刊。那时候我们的报纸是在小南路梧州日报印刷厂印的,于是我得以接触一些梧州日报社的编辑,一边学习办报经验,一边请教一些文学创作上的问题。那时梧州日报副刊几个编辑在写些接力小说在报上连载,我看着觉得很受鼓舞,看到身边那么平常的人原来就是作者,就觉得文学的梦想并不遥远。我有时候看准机会,到副刊坐一坐,或者在楼梯转弯处看到了徐兰老师,也拦着她请教一些散文诗歌写作上的问题,徐兰老师总是耐心地给予指导。1998年,广西文学笔会在岑溪召开,徐兰老师也来,她看了我的一些诗歌习作,提出了修改意见,使我很受鼓舞。
近些年,诗歌创作曾经受到一定的冲击,我之所以仍然坚持贴近现实、贴近读者的诗写方向,亦是梧州日报对我起了启发作用。在这里我想提到诗人出身的曾强老师,我读过他的一些关于诗歌的论述,听过他的讲座,他曾经再三倡导诗歌创作要富于真情实感;还有就是关少健老师,每逢下乡见到我们这些作者,总是关心地询问近来的笔耕情况,鼓励多出作品。近几年来,我在梧州日报副刊发表了一些诗歌与散文,都是贴近现实之作。如散文《岑溪牛娘戏》,诗歌《家乡迎来高速路》,还有选进我的诗集的《五月木棉》、《故乡行》、《汶川,我们与你同行》、《蝴蝶泉》等等,这些作品,是由陆汉迎老师约稿和编发的。值得一提的是,我与陆汉迎老师从没谋面,但他对我也是悉心点拨。
出版诗集的一个动力之一,便是向关心我的老师们一个回报。我没有想到,当我把诗集送到梧州日报社老师们的手中时,报社会对我的诗集以及我的诗歌经历予以深切关注———我想,这使我感到极大的鼓舞,我当以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作为对梧州日报的回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