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寅年不惑之一:让知识见鬼去吧

庚寅年不惑之一:让知识见鬼去吧

嘲讪杂文2025-10-22 11:37:43
曾几何时,不论何时何地,总以为知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人没有什么都行,就是不能没有知识。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让自己信奉了半辈子,突然之间变得支离破碎,变得恍恍惚惚,变得虚无缥缈。莫名其妙的从心底升
曾几何时,不论何时何地,总以为知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人没有什么都行,就是不能没有知识。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让自己信奉了半辈子,突然之间变得支离破碎,变得恍恍惚惚,变得虚无缥缈。莫名其妙的从心底升起的另一种感觉是知识再多也顶不上两个馒头和一斤牛肉实惠和实用。把玩了半世多的笔变得有点陌生,有点不听使唤。
其实说白了,自己原本算不上一个有知识的人,但是,总是自以为是地把自己当作一个书生看待,长此以往,也就慢慢的变得有点书生气,有点不谙世事,有点不思进取。闲暇之余就爱翻阅几本破旧不堪的书自娱自乐,兴致高时还会胡乱的拼凑几段文字,自以为是的当做佳作欣赏,有时还和家人共赏,那种发自肺腑的愉悦真的是一言难尽。也许是爱书的缘故,总以为知识就是力量,因此,对女儿的教育就是一句话:“学习学习再学习”。未曾想到,在不惑之际,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能够动摇和改变,而且,改变和动摇的是如此的坚决和彻底。
知识究竟是什么?知识究竟能改变什么?当看着同事的孩子们一个个走出大学校园,艰难的在社会打拼,当看着和同事孩子们一样的无数大学生艰难的就业历程,一种辛酸就会从心底升起,就会忍不住想说:让知识见鬼去吧。也许笔者这样的措辞有点偏激,但是,看看众多从各类大学毕业的孩子们的就业状况,这样的言词也许一点不偏激。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算不上发达,但是,就是这样的不发达,每年几百万的各类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已经给艰难的就业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再加上用人环境的不公正和不公平,使得许多孩子不等不高职低就或者待业。寒窗苦读数十载才换得的金榜题名,一朝跨出大学校门换来地是少得连自己也养活不了的数张人民币。这样的反差不但孩子们接受不了,家长也更接受不了。试想,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一个普通中低收入家庭来说,供一个大学生的巨额花费是许多父母大半生的全部收入。父母倾其所有供孩子上学,最后换来地是大多数孩子连自己也养活不了的尴尬境况,怎能不令人伤感和叹息。因此,笔者“让知识见鬼去吧”的愤懑之词也许一点不过。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知识也确实改变过许多人的命运。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国度,根深蒂固的封建余孽至今兴而不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景象依然上演,盘根错节的官僚网络更是给艰难的就业环境雪上加霜,条子,路子,票子,将大多数普通百姓挡在门外。如今的社会说白了就是一个关系社会(当然有人不承认),说点难听的,你就是到菜市场卖菜还得请客送礼,否则,对不起,没有你的摊位。以此类推,还有什么不需要请客送礼哪?无奈笔者的一位同事发出“人脉即能力,关系即财富”的感慨,真是振聋发聩之声。国人从孩子入托开始,小学,中学,大学,到就业都得找关系找门路。一句话,国人一生就是生活在关系和门路里,没有关系和门路你就两眼瞎,你就寸步难行。有关系和门路你就如鱼得水,你就如虎添翼。知识是什么?知识在关系和门路里仅仅是个装饰。没有文凭你弄个假的照样可以连升三级,有文凭你没有关系和门路,你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书呆子,你只能“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我欣赏。
“让知识见鬼去吧”的不惑也许许多人都有,只是笔者见于笔端罢了。但是不管怎么说,也只是一种牢骚。笔者还是信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高洁和淡泊。当我们给自己储备了足够的知识能量后,我们会慢慢的体会到知识的力量,知识也许改变不了我们的命运,但却可以改变我们的心灵。畅游和漫步在知识的海洋中,享受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那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何乐而不为?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