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史存真写昔烟

为史存真写昔烟

踌躇未决杂文2025-10-19 07:49:18
在诗词之市的湖北省潜江市,有一位活跃的诗人,他就是学会的副会长、编辑部副主编萧本义先生,最近,他出版了诗词集《蝉歌》。捧读这本新著,我更加了解了这位人生经历丰富的诗友、同事,他的《蝉歌》内容丰富,感情
在诗词之市的湖北省潜江市,有一位活跃的诗人,他就是学会的副会长、编辑部副主编萧本义先生,最近,他出版了诗词集《蝉歌》。捧读这本新著,我更加了解了这位人生经历丰富的诗友、同事,他的《蝉歌》内容丰富,感情充沛,而最吸引我眼球的是排在第一辑的“椰火寻梦”。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是热血青年,随同他的部队和战友,曾跨过南疆友谊关,勇赴抗美援越的战场。几十年后,他以诗词回忆、定格了这段人生中的若干事件、场景,更多的则是抒发了他和他的战友们的真情实感。《椰火寻梦》,在他只是录下自己的那段岁月,在我、在我们,则是似乎也走进了那片燃烧的土地、呼啸的轰炸之中,将几十年前从报纸、广播中得知的点滴印象唤醒……他的这诗词是昔日的烟火、历史的片段,或许他就是“为史存真写昔烟”。那么他是如何“写”这段历史、这些昔烟的呢?
其一,以诗录存、定格战地岁月。
萧先生在越4年,他依顺时间先后,写及了这四年中转战的几个地方(南那、朴伟、克夫、北江),写及了其中的若干事件,如“南那初尝援越味”、“深山野岭宿营”、“过劳动关”、“排除5000磅炸弹”、“首次步枪打敌机”、“反轰炸”、“改夜间施工”、“病中”、当“侦察兵”……这是我称之为“史”的若干片段。
诗词终是情的载体,言志抒情才是诗词的本宗,萧先生真实地展现了那段岁月中自己和战友们的思想情怀,唱出了他们的“青春回响曲”。如《处险不惊何以惧死》:“频频升级弹声隆,生命音符血谱红。分秒濒临死伤境,竟天时在考量中……一缕羁魂缘越土,踏歌声里步雷丛。”这就是当年热血战士的豪迈情怀,洋溢着那个时代的光彩。他们远离祖国,身置“频频升级”的轰炸之中,炎热、饥渴、蛇虫,时时都“濒临死伤境”,但是他们“踏歌声里步雷丛”,他们的信念是“生当人杰死当雄”。“定时炸弹随时炸,化险先兵向险冲……铁血铸成人为峰。”“化险掏引警,凭把忠心耿。生死早排除,何怜五尺躯!”这就是我们的援越战士,他们和当年抗美援朝的热血青年一样,都要是中华好儿女,一代“最可爱的人”。
说萧先生的这组诗词是“为存真史”,这“真”还有另一面,他不只是写了阳光,高歌了豪情(这是本质、主流),诗词中也有战地偶或的一丝半缕怨哎,如《捣练子》:“烽火笼,帐蓬煎,生日平添岭怜。暑夜流萤南那,乡思愁绪与谁牵?”在《虞美人?越南第五个春节》中,流露了深沉的乡愁,甚至直书“躁动的1968”,诗集中还暴露了入越前出现的逃兵,“对这段至今尚未解密的尘封岁月,甚至连参战名义也未明确承认的日子”诗人和他的战友们是有怨的……我们的战士是钢铁般的英雄,但也是血肉之躯,也有家乡父母,也有七情六欲,诗人正值青春,长年在越,家信不通,思乡心切,因此,这声“怨”这点“哎”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丝毫不影响那代英雄的光辉形象。反之若如一些影片、报道、诗词那样尽是热血沸腾、慷慨激昂,那实在令人气不敢吐,只好退避三舍,或束之高阁也。
其二、以“诗家语”织组篇什。
诗词是语言艺术,写诗必用形象思维,不能如一些人那样总是直言。萧先生娴于辞藻,写其地酷热:“室温五十度,帐棚是火炉。谁想稍事憩,顷刻即蒸熟。郊外更炙人,烈炎将你孵。金石烧脚板,钢轨黏手糊。……暑气能燃火,焦油化枕木。水比汤瓮沸。”(《酷热》)写美军狂轰乱炸:“焦土蔽日乌鸦阵,焦土频翻几丈深。”(《遭空袭》)
都具体形象,如在眼前。写诗必注重意象、营造意境,采用比、兴手法。萧先生的诗词意象鲜明,“老虎终归纸浆糊,微躯毕竟铁浇成。”(《5000磅炸弹》)“腿酸偏损腰肌,步难移。红肿双肩血泡裹戎衣。”(《相见欢?过劳动关》)“旱蚂蚊虫蛇吐箭,帐棚暑气雨倾盆”(《南那》)、“生命若灯悬,摇红风雨间”(《石榴弹》)、“敌机嚣焰如枭獍,生命燃烧如火炎”(《克夫夜再遭轰炸》)等等,或描写,或设喻、或比较,或“先言其它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法,即先写其景、境而出英雄、豪情)……
连日来,我时时赏读先生的《蝉歌》特别是这组《椰火寻梦》,掩卷而思何如评价如何作论,要说的话很多,一言以蔽之,这组诗词是昔日的硝烟,是战士的心声,也是历史的真实点滴,是一组可以安慰昔日战友,也可振奋当今青年用作诗教的好本子。而从诗艺写作来说,也是具有“文学艺术”要素和风采的“诗家语”,是可圈可点的成功之作。
我还将细读精赏先生的这部诗著。2012年5月9日于化谷轩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