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颠覆成语之四——买椟还珠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讲了个故事,说有个楚国珠宝商人,为一颗宝珠制作了精美的包装盒子,并熏以名香,饰以珠玉。有个郑国人见了很喜欢,化了很多的钱买了下来,却只取了包装盒,而把价值不菲的宝珠还给了商人。于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讲了个故事,说有个楚国珠宝商人,为一颗宝珠制作了精美的包装盒子,并熏以名香,饰以珠玉。有个郑国人见了很喜欢,化了很多的钱买了下来,却只取了包装盒,而把价值不菲的宝珠还给了商人。于是就有了成语《买椟还珠》。那个郑人有眼不识真宝,直教百世后人叹息不已。当然,我们还是要佩服楚国商人的生意脑筋:精美的包装果然抢眼。
很多年前,国内常抱怨,一流产品,二流包装,只卖个三流价钱。现在呢,觉悟了,不管商品品质如何,搞个一流包装,就敢卖一流价钱。
在眼下这个浮躁的社会,讲究包装成了一大热门,各行各业无不趋之若鹜。商品要包装,人要包装,搞个活动也要包装,连政府部门出台个计划也要大手笔地包装一番。普普通通的一件东西,换个高档包装,就可以宰得顾客心满意足;人呢,也是,包装好了,就成了神话。比如有些娱乐界大红人,明明是块烂菜皮,经包装热炒,就成了金枝玉叶。这也怨不得别人,我们就吃那一套。
如今老百姓也知道包装的重要性。大学毕业找工作,有不少人为了应聘特意去选购服装。谁要拧着不理那一套,准吃苦头,还叫你欲哭无泪。
有个中年人到四星宾馆看朋友。因为是多年老友,所以衣着随便了点。刚进大厅,就让礼宾小姐顶了个跟头:应聘勤杂工的请走后门!
一个搞艺术的,三十左右,留着长发乱须,那一身打扮也前卫得近似邋遢。朋友约他到某歌厅聚会。他在歌厅门前一边东张西望地找人,一边往里走。没料想被人一把抓住:嗨,老头!这不是你该来的地方!
有个家伙,日子过的挺滋润的。有一天吃得撑了,就随随便便披件家里穿的休闲服上街遛弯儿。不知怎么的,顺腿进了一家品牌专卖店,问人家衣服什么价。那个大脸猫似的女人连脖子都懒得扭一下,斜视着一翻白眼,扔下一句不必回答的疑问句:你买得起吗?撇下他走了。那家伙一向挺要面子的,自我感觉也不错,这下给气的,血压窜老高。听说,自从受了那场刺激,就落下个病:老婆让他到楼下小店买瓶酱油、醋什么的,他非得打好领带、收拾利落了才肯出门。
这都是忽视衣装惹的祸。
佛靠金装,人靠衣装,原本有些道理,问题是:现在的人只追逐华丽的外表,只靠表面去鉴别、取舍、评价人和事物。譬如,有些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其价格差距大得吓人的所谓高档,其实只是回家就要扔掉的包装,或者是与使用价值没有多大关系的牌子。又譬如,那么几块月饼,卖到几百、几千、甚至上万元,有谁真正在意原该蕴含浓浓亲情的月饼?说重一点,那是亵渎中秋节。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的见识不见得比两千多年前的郑国人高明多少。可是,有那么多人所崇尚、信奉的观念不应该是错的,所以,我们只好颠覆《买椟还珠》的成语原意。
又:意犹未尽,再扯点闲话。电影《大腕》结尾有个精神病患者在嚷嚷: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原本当它逗乐的呓语,没想到还真见着那一幕的现实。
有个大款要挑几件高档商品送人,售货小伙一看大生意来了,激动得连说也不会话了(颠三倒四),满怀热情地介绍起商品特性来。可那大款不耐烦地挥挥手说:“别跟我扯性价比、实用性,挑最贵的拿!”
是啊,性价比啊实用性,那是俗人、穷人计较的事,那老兄讲究的是身价,档次,至于东西是否适用,他不屑理会。价钱摆着哪。的确,很多人,包括你我他,一看到包装的贵族样,都会不由自主地首先想到:那得化多少钱啊!
看人看衣、以貌取人,几千年的老毛病了,逼着人追求名牌、时尚、高档,商家也哄着、劝着使劲把大伙往那条道上赶,大炒名牌,大炒时尚,炒出一大批价钱高得离谱的东西来。上千元的衬衫,上万元的西装,套你身上,是不是感觉自个儿特贵族?别管衣服合不合适,走到哪儿,谁敢不高看你一眼?上万元哪!
价钱贵就好吗?名牌就没毛病?前些日子,上海工商部门公布的一份质检报告显示,有些售价上万元的洋装,竟然是甲醛超标、纤维含量不符的不合格产品,其中包括香奈儿、迪奥、阿玛尼等国际顶级品牌。没过几天,广州跟着又爆“质量门”,不少高档品牌服装榜上有名,有的甚至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含有可在人体潜伏20年的致癌物质!
谁要是摊上这等事,多郁闷哪!整个儿欲哭无泪的洋葱头。要是大款,那倒罢了,只当为国民经济发展作了份额外贡献;要是您挣着份不算太高的工薪,又抗不住那种诱惑,咬牙切齿地狠下心来,买了这等高档名牌,那多怨啊。
“人们啊,要警惕!”——这句语重心长的、沾满血泪的话摘自《绞刑架下的报告》——我们的脖子,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被人套上绞索,连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孙二娘的人格缺陷
下一篇:影评电视剧《乡村爱情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