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岩古韵
大凡兴安人都知道董田有个乳洞岩,上下三洞:喷雷、驻云、飞霞,从古自今游人无数。里面存有很多的摩崖石刻,有民国的,清朝的,甚至还有宋朝元佑年间的,这些石刻记载了当时的一些文化事迹和文人墨客对风景名胜的感
大凡兴安人都知道董田有个乳洞岩,上下三洞:喷雷、驻云、飞霞,从古自今游人无数。里面存有很多的摩崖石刻,有民国的,清朝的,甚至还有宋朝元佑年间的,这些石刻记载了当时的一些文化事迹和文人墨客对风景名胜的感慨。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风剥雨蚀,以及建国后历次运动的冲击,这些石刻被损毁得很厉害,已所剩无几了。但兴安还有一个岩洞也非常有名,那就是穿岩。说有名那也已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现在是很少有人知道穿岩的了,我听朋友兴华说穿岩也存有几处摩崖石刻,而且还留存得蛮好,我是既兴奋又好奇,很想去探个究竟。于是在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拉着兴华一起前去探访。
现在去穿岩一时都找不着路径了,要询问好几个当地的村民,并且从茅草丛中将原来的路找出来,然后披荆斩棘,才能得以一睹穿岩的芳容。
爬上布满荆棘的山坡往前望,眼睛一亮,一个特大的岩石窟窿呈现在眼前。岩洞高约20多米,宽约20-30米,往里望对面也是一山坡。整个穿岩就象一个天然大桥洞,洞底距我们进来的山坡有10米深左右,距洞后面山坡可能有40多米高。岩顶垂挂着各种奇形怪状的钟乳石,
站在山坡望穿岩,心里有一种非常奇异的感觉,不禁自问,这就是穿岩吗?好象不是我想象中的穿岩啊。我带着这个问号跟着兴华一步一步向岩里迈进。走到半山坡,沿着一条大花岗岩石铺就的石板路来到岩底,一座小石桥呈现在面前,一条小溪静静地从桥底流过,清澈见底,不时有一、两尾小鱼在水里串来串去。抬起头来,整个穿岩就在身前了。
这里看不见外面的一点景色,也听不见外面的一丝嘈杂,仿若置身另一个世界。全身心归于到一种宁静,心胸也似这高旷的岩洞一样无比宽阔,内心哪怕有万般愁绪,也会随着那股股凉爽的山风而消失在宽广的宇宙空间。
人们常说,当看见大海,人的胸怀就象大海一样,有容纳万物的感觉;当站在高山绝顶,人的心胸就更显博大,能将世上的一切悟透参明;然而,这穿岩虽不及大海的宽广与辽阔,也不及高山的视野与参透力,但其给人的感受也是很铭心的,因为这里更能让人的心境回归自然,舒畅而恬静。
缓缓地游视着穿岩里一切,细细地探寻着先人们曾经在这里遗留下的痕迹。只见穿岩中间有两级非常齐整的平台,每级平台有50个平方左右。兴华说这里曾经有一座庙宇,这或许就是庙宇遗留下的痕迹吧?我想这里应该有一房舍,那怕就是一草屋都行。如果这里没有庙宇,没有僧人来此出家,也会有大彻大悟、淡泊名利的居士,或者是不与小人同流合污而遭其排挤的贤者来此隐居的,因为这里是最好的处所。就是有了这庙宇,这些贤者居士也会隔三岔五的来此小住,吟诗作赋、品茗下棋、饮酒作乐,既可放松心情,又能修身养性,何乐而不为呢?
往后山坡上去右拐,就到了洞中间的又一个平台,果然,崖壁上整齐的排列着五组石刻。这些石刻书法厚重明快、篆刻遒劲有力,字体还非常清晰,留存得相当完好。从落款上可知道这些石刻出自清道光及光绪年间,自今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石刻上的这些诗生动形象的再现了穿岩当年的无限风光,从这些石刻上能读到一百多年前穿岩的绝妙景致,也能感受到当时的穿岩具有何等的魅力。
在这里摘录几首:
峭壁天然不染尘
重来揽胜结前因
多情惟有岩头鸟
曾识阿侬是故人
还有:
此地独饶大古风
探幽闲过小桥东
寻常一样溪流水
自入灵岩便不同
又:
万窍玲珑谷自虚
神仙亦好此幽居
余生浪迹经南北
问遍名山总不如
等等诗句,还有好几首就不一一列出了,但有一落款让我印象很深:
道光癸卯秋仲饮于县治酒酣试马偕同署桐城叶临川滇南李子玉重游穿岩赋诗刻石以志胜游临桂纫芝陈碘题
道光癸卯年即公元1843年,县吏为招待外来的客人,骑马来此游玩,当时没有公路,更谈不上有小车了。他们酒足饭饱,兴致昂然,一路嘀哒,很有一番情趣的。他们没有选择去县城东边的灵渠,即使已去过多次,但却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而是来到这幽静的穿岩,并且留下了能抒发他们情感的诗句,篆刻在石崖上,让其流芳百世,我想,小小穿岩,能有如此魅力吸引各方名流一游再游,可想而知在当时它的名望绝不会很小,其文化氛围也是非常浓厚的。
虽然时光已过去了这么多年,但穿岩所遗存的、并且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都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让我们能够真正感受到几百年来兴安的历史变迁。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