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散落水乡街巷的风景线

古民居:散落水乡街巷的风景线

杜葵散文2025-07-20 18:08:08
同里民居是同里一道耐看的风景线,它散落于古镇的大街小巷,散落在古镇每一个有碧水流过的地方。对我们这些久居繁嚣都市的人来说,生活犹如节奏强劲的劲歌,而小城生活却是一曲清新可人的小曲,邓丽君的《小城故事》
同里民居是同里一道耐看的风景线,它散落于古镇的大街小巷,散落在古镇每一个有碧水流过的地方。对我们这些久居繁嚣都市的人来说,生活犹如节奏强劲的劲歌,而小城生活却是一曲清新可人的小曲,邓丽君的《小城故事》犹在耳边。
在江南古镇同里,至今还保存着明清建筑清秀淡雅的风格。小巷深处,石板路古朴静谧,清清流水之上各式桥梁栉比;“轿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烟雨斜阳的秀美景色、河汊四出的水乡风貌、宁静简朴的休闲生活、文人雅士的风流逸兴———都在这里异常精彩地呈现着。这里是旅游者欣赏江南水乡风情和别有风味的水乡古民居的极好场所。
到过同里的人,都说同里“老房子”多。在方圆1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内,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与悠闲生活着的近万居民,俨然一幅恬静淡雅的画卷,舒展在游客面前。那些脊角高翘、青砖黛瓦的老房子,那过街楼、走马楼、明瓦窗及砖雕门楼,充满了江南水乡小镇古老文化的韵味。远远望去,一组古老建筑就好像是一件可以让人长久把玩回味的古老艺术品,风雨沧桑,兀然独立,它们是同里的精华所在,也是来往游人最感兴趣的地方。什么人到此都要发一番思古之幽情。
抵达同里古镇的第二天清晨,细雨蒙蒙。我撑起雨伞,沿着河岸,独自漫步,边走边观赏一座座紧紧相依的老房子。同里是江南典型的恬静幽雅居住型水乡古镇。镇上因河流众多,同里居民的房子大多临水而筑,枕河而居。这些明清时代留下的古民居,青瓦白墙,屋脊起翘,麟次栉比,古色古香,古朴而又有韵致,恰似一幅古雅、秀丽的水乡风情画。古民居有一层,也有两层的,还有跨街的小楼,古朴而又有韵致,蒙蒙细雨为小镇凭添了幽远和深意。
为洗涮方便,镇内家家户户都在临水的一面建成石阶,作为水河桥,既简单又实用。也有人家搭建了伸向和面的小阁楼,真是别有一番韵味。“小阁水中央,四顾临天地”,盛夏时节,在阁楼上一边品茗浅酌,一边欣赏河上风光,实为其乐无穷,该是何等惬意啊!水中小阁楼也给居民用水带来方便,只要把专门备好的吊桶伸向窗外即可随时取水,真是一举多得。
在四、五十年代,同里镇内很多地方都有过街楼和过街棚,当时蒋家桥一带和饮马桥一带,同里人称之为严家廊和凌家廊下,其他地方也断断续续有过这种过街楼棚,给出门在外的行人带来方便。
冒着细雨我继续缓步而行,过小桥,穿街巷,观民居,听雨声,静心地感悟“民居多古朴,住宅尽清幽”的意境,仔细地寻觅着都市里所没有的那种悠闲自得的幽静,别样的风韵。见一位长者正在摆弄老式煤火炉,上前问候。得知我远道而来,长者不无自豪地说道:生活在同里,是我们的一种福分,得感谢先人。尽管我们的生活没有你们大城市的现代化程度高,但这里的清幽、古朴和住惯了的老房子,都让我们难以割舍。不信,你多留几日,穿穿巷子,走走小桥,多看看古老的建筑,蛮有意思的。
夜宿“三桥”附近的民宅客栈——敬仪堂,这是一处具有四百年历史的深宅老院,似隐居的老者,有智者的风骨,也有贤者的幽雅。宅院进深大约50多米,坐北朝南的是主人的居室,我们住的是东边的老房,老房有4米多高,房子里清凉怡人。进进出出,需要经过一个干净精巧的小院落。
这是一个古朴的房间,雕花窗棂,蓝花布窗帏,花灯暧昧的光,一切让时光返回了久远的年代。房内雕刻精致的红木床,是我在电影里才看到过的带顶的镂花床,沉沉的黑里泛着幽幽的红。床前有一块踏板,据说叫“踏步床”。床的正面是一重,雕刻着各种富贵喜庆的图案。雕花木框里撑着粉红的帏帐,更像旧时大户人家小姐的闺床。床边一个古旧的梳妆台,镜框是雅致的浮雕,台面两边的围栏雕刻着花纹,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只是年代久远了,有些模糊粗糙。仔细去看,发现台面上有一块板颜色不同,好象是活动的,上面还有一个小小手柄。我好奇地试着挪动它,它竟然被我提起来了!底下出现一个暗盒,主人介绍说那是放首饰的地方。不由得不让人佩服古人的精心设计,更加喜欢了。
屋里的桌凳古色古香,窗帏是那种蓝花印染布,由于房子高,有种幽深空旷的感觉。推开四扇窗,阳光洒满整个房间,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打量着墙壁上的四幅红木框镶嵌着的花鸟画,别有一番情趣,感觉自己似乎在电影里。从主人那里得知,一剧组还真的是刚刚离开。难怪!而我与同里也一见面就产生一种要在这里觅房安居的奇怪心愿。任何地方,只要有好的传统,并精心地保存下来,都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
同里的民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到同里不能不看同里民居,这是岁月留给我们的又一部大书。

2007年4月12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