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分币的故事

硬分币的故事

慷达散文2025-09-24 03:35:51
记得女儿小的时候在幼儿园学会了一首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她不解地问我:“有一分钱吗?”我告诉她,应该有的,但是找了半天,家里倒是找到了2分、5分的硬币,1分的硬币还真没有。这已经是十多年的事情
记得女儿小的时候在幼儿园学会了一首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她不解地问我:“有一分钱吗?”我告诉她,应该有的,但是找了半天,家里倒是找到了2分、5分的硬币,1分的硬币还真没有。
这已经是十多年的事情了。如今,这1分、2分、5分的硬币基本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说个笑话,如果地上掉下一毛的纸票,众目睽睽之下,你还会好意思弯腰去把它给捡起来吗?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70年代,就是一毛、两毛钱还真可以管点用,看似最把起眼的一分钱居然可以去供销社商店买两颗粒子糖甜甜嘴,所以当时就有了这“捡到一分钱”之类的儿歌。
现在,生产队这名称估计消失了差不多三十来年了吧,那时农村人收入很低,每天干完活后生产队长会组织社员评工分,因为工分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利益。我记得,男壮劳力干一天一般可以挣到10个工分,女壮劳力干一天的工分最多不会超过9个。满工分就是10个工分,折合成人民币大概在三毛到五毛之间,那时一般工人收入在30元以上,这就是城乡的差别。农村人卖鸡蛋一个就2分或者3分的价格,那时似乎没有纸分币,交易的时候捏在手里的硬币“叮当叮当”地响,很好玩。
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生中流行一种“印钱”游戏,说起来很简单,把硬分币压在纸下,用铅笔在纸上涂抹,很快就可以看到硬分币的图案。上世纪70年代,最大的人民币是10元,所以在70年代末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政策后,听说哪家是万元户,它的轰动效应比今天火爆的广告宣传还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羡慕、崇拜。后来,到了80年代,20元、50元、100元面额的钞票陆续问世,硬分币才真正成为可有可无的零头了,除了买火柴邮票或者针头线脑之类玩意,基本就没多大用途了。
如今,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来说提高了不少,社会上无所事事的闲人也多了不少。这在以“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为主旨的年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闲人
们总得找点事情干,于是玩股票的、玩收藏的、玩网恋的如此等等无奇不有。听说,硬分币也成了一些闲人们收藏的对象,而且市价是原来一些硬分币的价格的百倍甚至千倍以上,这真叫人匪夷所思。
现在,银色的硬分币渐渐成了远逝的历史。但,在我的眼里,它曾是成长岁月的时代见证。我那勤俭一生的老爹(大冶方言,即爷爷)生前多次谆谆教诲我的父母:“闲钱办在急时用,生活要朴素,一分钱也有它的用处,老百姓要过好日子,要像细水长流……”这,曾让我心气高傲的母亲烦不胜烦。如今,母亲的絮叨与我老爹如出一辙,经常告诫我们艰苦朴素的道理,并以日常生活多吃素菜的实际行动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
其实,这1分、2分、5分的硬币普及流通过的贫穷年代,磨练了国人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等优秀品质,这才是应该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在当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复杂背景下,多回想一下“那鸡蛋换盐”、“母鸡屁股抠硬钱”的日子,我们就会懂得感恩生活:时代毕竟飞速进步、发展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