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柳读书堂

深柳读书堂

扬水站散文2025-05-24 08:59:26
于右任先生有一幅书法作品,内容是: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这是刘慎虚的《阙题》诗,因入选《唐诗三百首》而广为人知。盛唐诗人刘慎虚
于右任先生有一幅书法作品,内容是: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这是刘慎虚的《阙题》诗,因入选《唐诗三百首》而广为人知。盛唐诗人刘慎虚是王勃的《滕王阁序》后,江右出现的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杰”。生于开元二年(704年)的刘慎虚二十岁(开元二十一年)中进士,累官至崇文馆校书郎。他仰慕陶渊明,曾经到庐山寻访陶渊明的踪迹,想隐居于此,没有实现。后来,因父亲(祖籍安徽休宁)在洪州任刺史,刘慎虚到洪州省亲,游历了靖安(南唐时置县)的桃源里,“乐其山青水秀,俗美化淳,遂卜居焉。”(《靖安县志》)实现了“愿守黍稷税,归耕东山田”(《浔阳陶氏别业》)的夙愿。
早就想去桃源看一看,今天终于独自一个人早早的出发,去寻访刘慎虚和他的“深柳读书堂”。
桃源村,在靖安县水口乡,属宜春市。上午九点半左右,汽车到了靖安县城。下车打的士前往桃源,车行十多分钟的县道,在马岗附近拐进右边的山间村级公路。七弯八拐,山间公路两边林木葱郁。过两座桥,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一个四周是高山的小盆地。再走大约五分钟车程,就到了桃源。
下车后,进村一问,刘慎虚故居在大约五华里外的槐树自然村。于是,顶着骄阳,我朝槐树村走去。在来靖安的车上,司机讲,桃源的水稻比别的地方的长势更好。果不其然,机耕道两旁的水稻确实长势喜人,大概是这里的土质肥沃吧。
穿过塅上自然村,再翻过一垅良田,来到了槐树自然村。一打听,这儿只有银杏树附近有刘姓人家。往那一看,树下坐着几位纳凉的人,于是过去寻问打听。
站在两棵树龄380年的银杏树下,顿觉凉爽无比。我身上湿透的衣服也渐渐地干了。据说,刘慎虚的“读书堂”在塅上自然村边的山脚下。与孟浩然、王昌龄、高适相友善互唱和的刘慎虚壮年辞官归田,隐居于此,寄意山水,读书写作。五十四岁终老后,他的儿子搬离了桃源。因此,他的故居早已没有了痕迹。现在桃源姓刘的很少,仅有的几户刘姓也不是他的后代。村民们指着对面的山说,刘慎虚的墓就在公路旁的云山垴。前几年有一个辽宁的青年也曾来寻访过,但现在柴草丛生,已经没有路了。
我朝500米外的云山垴走去,路的两旁是山间溪水的响声。公路下的溪流,一直流向靖安县城(双溪镇),应该就是“春与青溪长”的那条溪流吧。对了,柳树。除了靖安县城河岸边有四十几棵外,在桃源,我只看到两棵大柳树。墓地的山上多杉树和松树,在一条新开的山路边,我看到了几座墓,但没有找到刘慎虚的墓。其他的地方进不去,我只好站在山脚下,对着山峰长揖。
回来的路上,我看了看四周。确实不错。四周山峦叠嶂,风景优美,仿佛世外桃源。刘慎虚的“读书堂”背靠大山。大山的那边是唐代天宝年间的高僧、佛教禅宗马祖道一的圆寂之地。马祖道一的舍利子就珍藏在宝峰寺后的马祖塔亭深处;刘慎虚的墓地也背靠大山。大山的那边是著名的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比他稍后的唐代大文豪韩愈(768年-824年)是这样讴歌宜春的风光的:“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刘慎虚在这样一个富含负氧离子的“世外桃源”山居,耕读写作,是何等的幸福!
刘慎虚无疑是幸福的。“千年十四首,磨灭几多还。”(明?徐世溥),流传下来的十四首诗作穿越千年,传诵不已。他“杰立江表,谪仙并驰。时有长卿,共祖相知;后有梦得,奉以为师。”(晚唐礼部侍郎刘允章为刘慎虚所撰的题赞)何止是刘禹锡奉之为师!有多少后学者仰慕啊。
于右任先生书写《阙题》时,他也是在梦想着自己的“深柳读书堂”吧。
2009-08-25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