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林语堂先生
前几天,我因写了篇《苦涩的幽默》的文章,受到了一位笔名叫“默存子”写手的注意,该写手对我此文作了很认真的评说,于此甚令我感动,因为像这样诚挚的评论很少见,往往一段诚挚的评论会给人受益匪浅之感,于此使我
前几天,我因写了篇《苦涩的幽默》的文章,受到了一位笔名叫“默存子”写手的注意,该写手对我此文作了很认真的评说,于此甚令我感动,因为像这样诚挚的评论很少见,往往一段诚挚的评论会给人受益匪浅之感,于此使我大有继续写好文章的决心和勇气。本来我那文章题目是说《苦涩的幽默》的,但实质是在探讨中国人的性格和精神构成的原因,经“默存子”这一评论又给我启迪出另一话题,这就是我要写的这篇文章《我看林语堂先生》的开头序语了。本来这篇文章早就该写了,因一时难以把握林语堂先生,所以就迟迟不敢冒然写。要写林语堂先生,我得从另一话题上着手。为什么?因为前一时间,我相继写了评说当代文化名人的文章,如余秋雨、易中天、于丹、范曾。也写了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些名人,如鲁迅、郭沫若、胡适、沈从文等。今后,我还会慢慢写到更多的文化名人。这样写的目的,也是我以后将文学理论和评论的一系列文章结成集子的想法。以后我还要扩大到更多的中国文化史上的古代名人和外国文化名人身上去。这绝非卖弄,而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我常常在想当代中国文化名人中,为什么难出真正的大师级的人物?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看很多人都会怪罪于“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我认为不是的。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文人的性格和精神上,关键还是四个方面的原因造成文人的性格和精神缺陷。第一是系统的中国文化的传承断了线或不连续,这个问题可从最近的“简繁字之争”看出来。第二是缺少艺术性的品味,少了灵性方面的东西。第三是西方文化的兼容性差,第四方面是差科学性的理性认识。这四方面欠或缺,就必然造成性格和精神上的弱势,以致于难以形成一种独立的人格魅力。例如以易中天来说,他走的路子几乎是林语堂早已走过的路子,如幽默的演说形式,谈国民性、谈中国人,谈什么地方人、谈西方民主制度等等,显然易中天还没有超越林语堂的地方,更不用说文学创作的作品和翻译著作以及像“幽默”这类真正有影响力的外语精妙译词了。余秋雨也排不上号,虽他的美学、散文、戏剧等著作一大堆,可找不出译著和创作剧本或有世界影响力的精典作品。于丹就更不用说了。中国当代整个文化艺术界,就只有范曾排得上号。只有他的作品可以让世界文坛为之震撼,他的书画,独一无二,有很强的民族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如果范曾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是难以有完整的,独特的个性,渊博的知识是很难被子尊为大师的;范曾同时还在国学、诗词,文章等方面也堪称一绝,而且他的科学阐述也很到位。另一个人就是韩美林,他的书画了得,而且有杰出研究性成果和贡献,如《天书》,他的散文和学术理论也是很高的。相对来说百家讲坛上的文化人只能算教书型的学者或匠人,严格上说还称不上大师。特别是与“五四”运动以来的近代中国文化人相比,如鲁迅、李淑同、林语堂、梁实秋、郭沫若、胡适、吴宓、刘半农等等一大批人的文化贡献相比,明显就远远高于百家讲坛上任何学者。“五四”时期的这些人不但性格独特,著作等身、学贯古今,又有艺术流派和独特风格,精通多国语言,甚至精通梵文,了解科学,还有译著。所以百家讲坛上的学者与之比较,实在差得太远,根本无大师之称的资格,唯一好的地方就是大众知名度高,这完全得利于现代媒体的传播度广而多的原因。
现代的文化人是否少了真正的文化人的最珍贵的人格精神,那就是文化人的独立人格,既有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已任的道义热心肠,又有那种勇于开宽胸襟的直爽,敢于直面人生,豁达的生活心态。当然他们这种思考还是出于一种道义和责任,而且提出来的东西是具有思想性的,以林语堂为例,他曾同鲁迅敢于笔伐军阀和时政,敢于坚持自已的主张。这在他们的文章中绝对有自已的思考,有自已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林语堂写中国人《吾国吾民》中就提出了国民性和国民心态的问题,这就是他的一大探索和贡献。他站在几千年的文化高度在思考中国人隋性根子,思考和挖掘中国社会落后的国民性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少了世俗方面的起哄类的功利性的认识,林语堂就此是有重大功劳的。
林语堂另一贡献是在语言上和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我觉得他对待中国文化上最基本的是不自卑,不颓废。同时他能敏锐地找到一些中国与西方文化理念上一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例如他在发现“幽默”就不是中国人性格中所固有的一种心理元素,所以他提倡幽默来首先改变中国文化人的那种千篇一律或麻木的个性基因,他想用一种西洋式的心理和行为来改变中国人某些死板和懦弱的天性。从林语堂所提倡的和文章中所表露的思想来看,他基本上还是了解中国国情的,以至于他能用小说或文章表述和剖析中国许多社会现象。
林语堂虽然大力提倡幽默,也通过《苏东坡传》来说明幽默,其本意是想寻找和融通中国人的性格和精神,但实际上他的幽默还是走了点样,也许这与他的性格上有关。林语堂另一思考到位是文化人的生活理念,他强调一种豁达,开朗,明亮、睿智、自由的人文境界。所以他既有激进的个性,又有放纵的天性,这种性格仿若儿童般的率真劲又含有好玩的天性,有时还得装出一派文人的大家子气。从他的个人经历上看,他还是一种中国文人中的精英思想。
林语堂(1895.10.10-1976.3.26)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根据他的生平介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出身,不过他的出生很奇特。他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这样可说他从小就沐浴着东西方文化的氛围中,这在中国近代人中是极为罕见的人。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雪单职业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