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主刘禅的悲剧人生

后主刘禅的悲剧人生

埋铭杂文2025-05-04 08:34:05
提起蜀国后主刘禅,人们自然会想起《三国演义》中那个在司马昭面前傻乎乎地说“此间乐,不思蜀”的弱智形象。有人还为此替他抱不平,说他是故意装傻,让司马昭知道他没异心,不杀他。我们且先不要去考究它,纵观刘禅
提起蜀国后主刘禅,人们自然会想起《三国演义》中那个在司马昭面前傻乎乎地说“此间乐,不思蜀”的弱智形象。有人还为此替他抱不平,说他是故意装傻,让司马昭知道他没异心,不杀他。我们且先不要去考究它,纵观刘禅的一生,其实也是十分坎坷的。
刘阿斗刚出世不久就经历磨难,糜夫人抱着他在当阳长坂末路狂奔。幸亏赵云赶到,把他抱护在怀,在曹军中左冲右突,杀出血路,送还刘备。襁褓之中的阿斗还被刘备拿来当演戏的道具,故意往地上摔表明爱惜战将。幼小的阿斗就一直在战乱中奔波,刘备连自己都顾不上,也更加不会去顾儿子。阿斗的母亲甘夫人却那么早就病死,阿斗幼年丧母那种痛苦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后来虽然有了个后母孙夫人,但阿斗七岁的时候,又差点被孙夫人带回东吴,幸亏又被赵云夺回。
刘备出身贫寒,又经常处于逃亡状态,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教导儿子。所以刘禅没什么学问是很自然的事。你看曹操的儿子就很有出息,曹丕、曹植都是魏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曹子建七步成诗,如果换了阿斗,可能半天都想不出一句来。等到刘备托孤的时候,刘禅已经十六岁,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即使是刘备以退为进的策略,刘禅在以后也不敢造次,不然说不定哪天就被诸葛丞相废了。所以刘禅对孔明很恭敬,总是“仲父”前“仲父”后,可惜仲父诸葛亮并没让刘禅学到什么治国的本领,每次出征魏国也不带刘禅去见识世面。自己独揽大权,事必躬亲,动辄搬出先帝的教诲来训刘禅,刘禅没少憋着一股窝囊气。诸葛亮在生的时候,刘禅应该是一直忍着他的,毕竟自己没能力跟他翻脸,反正诸葛亮说了算。这么十几年的时光就荒废了,等到诸葛亮死了,刘禅就好像小孩子突然间没了束缚,长舒了一口气。
就因为有诸葛亮的存在,刘禅提心吊胆,终日无所事事。所以没有诸葛亮的倚老卖老,他如释重负,自己想补偿一下这么多年的郁闷。宦官黄皓能够投其所好,让刘禅得到从未有过的乐趣,所以心思都不在朝政上,导致黄皓弄权。这个结果只能怪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没有好好培养他,尽仲父的责任。刘禅即位时和孙权即位时年龄差不多,孙权能成就一番事业,主要原因就是孙策托付的张昭和周瑜都能够真正辅助他,孙权一直是决策者。诸葛亮的大包大揽却让刘禅丧失了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所以养成了自己不动脑,让别人去考虑的习惯。自己没有见识,就容易让别人牵着鼻子走。
恢复汉室这副重担绝对不是刘禅能够挑的,刘禅在位的四十二年一直被这副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朝邓艾、钟会兵分两路收川,刘禅终于可以彻底解脱了。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他再也不用想着怎样去保住蜀国的小小地盘,在魏国丰衣足食,确实可以无忧无虑地安乐死了。所以他说的“此间乐,不思蜀”其实完全是大实话。
标签
相关文章